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知识大全 >正文

让体育走进生活场景!上海多措并举打造“15分钟健身圈”

发布时间:2022-10-11 16:21:44花竹骅来源:

导读2014年10月的首届世界城市日论坛上,上海提出了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的概念——强调在步行15分钟以内的生活范围,基本满足人民日常生活的基...

2014年10月的首届世界城市日论坛上,上海提出了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的概念——强调在步行15分钟以内的生活范围,基本满足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。从概念的提出到发布,八年时间上海做了诸多努力。一个个艺术园区、一个个健身苑点将上海的高楼大厦、弄堂小巷逐一点缀,最终形成一张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的大网。

打造“一江一河”秀带

自2017年滨江贯通以来,绵延8.3公里的黄浦滨江岸线,通过合理规划布局,“长”出了近15万平方米的体育场地,打造了世博体育园、乒博馆、外滩国际电竞文化中心、滑板极限主题时尚运动公园等一批城市地标性体育设施。

通过有效利用滨江岸线公益性建设用地资源,还建设了台地花园足球场、世博浦西滨江运动中心足球场、卢浦和南浦大桥篮球场等过渡性体育场地。目前,黄浦人均可利用体育场地面积1.32平方米,基本实现了“15分钟健身圈”的目标。

普陀区拥有中心城区最长的苏州河岸线和最多的苏州河河湾,坐拥“苏河十八湾”的美誉。梦清园位于苏州河南岸,是“苏河十八湾”中最大的活水公园,公园内有亲水平台、竹林、健身步道等,形成了亮丽的苏州河景观廊。

“每天早上我都会到梦清园里的健身步道去走一圈,那里空气清新,鸟语花香,就像世外桃源。”自从梦清园开园后,市民居阿姨就是那里的常客。家住长宁区北新泾的周先生平时喜欢长跑,如今“运动福利”送到家门口。苏州河长宁段东起江苏北路,西至外环线,总长11.2公里。脚踩红色的塑胶跑道,身边是苏州河畔的自然景观,穿梭在绿树青草间,周先生的幸福指数陡然提升。

“黑科技”走进家门口

在宝山区宝林七村小区的广场上,86岁高龄的薛阿婆正在使用“腿部屈伸双功能训练器”进行训练。这个室外智能健身房“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”,精心铺装的地面、白色的顶篷、黑灰色的健身器材......一眼望去就能感受到满满的科技感。

“黑科技”是这座室外智能健身房的一大“关键词”。与室内健身房的充电式器材不同,室外智能健身房的器材无需充电,均由太阳能供电。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同样可以轻松使用,按下“加+”“减-”按钮即可调节运动强度。此外,扫描二维码还能根据运动状态给出相适应的运动“处方”。

据了解,室外智能健身房主要借助的是云计算、5G、物联网等技术,实时显示、存储、分析用户体测数据,针对用户生成个性化运动方式,帮助用户有针对性地训练。

2020年,上海首推的社区健康师项目便成为了一个“热门话题”,通过专业人才的参与,让参与的大众能更加科学地进行运动。

青浦区长者运动之家位于浦仓路573号,180平方米的室内空间合理规划了体质监测区、有氧锻炼区、等速肌力锻炼区、微循环促进区、柔韧拉伸区、综合干预区和休闲交流区,并配备专人予以健身指导。有别于传统健身场所,那里配置了适老化健康促进设备,有专业老年人跑步机、心肺有氧多功能训练机、全身协调训练机等,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检测、科学指导、器械锻炼、健康讲座、运动方案制定、慢病干预和社交娱乐等“一站式”运动康养专业服务,满足社区老年人运动健康需求的同时,提供了一个温馨时尚的社交平台。

挖掘城市“金角银边”

人多地少需求高,这是上海面临的最大困难,因此城市的“金角银边”便成了“15分钟体育生活圈”的重中之重——公园绿地、旧厂房、仓库、商场、楼宇、高架桥下......这些原本不易察觉的地区,都成了“大有可为”之地。

由保温瓶胆厂改造而成的“三邻桥体育文化园”便是典型代表。作为上海市首家以体育文化为主题的产业园,从2019年5月开园到现在,已入驻了37户商家,拥有篮球、室内高尔夫、攀岩、潜水馆、搏击、室内马术等各式各样的运动项目,覆盖体育产业各个领域。

除了改造而成的都市运动中心,其他的“金角银边”也被利用了起来。普陀中环篮球公园(普陀区真北路高架280号)每天都吸引数百人到此享受运动的乐趣。到了周末,那里更是吸引不少装备齐全的老玩家。

这个球场位于中环高架桥的下方,过去是存放环卫车辆的地方,总给人脏乱差的印象。自从全市启动“金角银边建设体育设施工作”以来,那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周边工作的市民受益良多,有人说:“几个朋友约起来玩一玩,比较方便。”

因地制宜的篮球场建设成功吸引市民前去运动,而其他的桥下空间赋予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。据普陀区体育局副局长王华透露,那里还将沿着苏州河开展二期项目,基本规划包括了滑板公园、卡丁车设施等。

标签:让体育走进生活场景!上海多措并举打造“15分钟健身圈”

上一篇
下一篇

最新文章